你的位置:首页 > 好书荐读 > 家庭文化

《你不了解的科学真相》

更新:2019/12/23 14:59:41      点击:
图书介绍

【内容简介】

《你不了解的科学真相》基于《中国科学报》近年来有关科学原理解析和科学真相探究的相关报道基础,力图给读者呈现很多生活中的科学真相。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如:木耳、百合是肺部清洁剂吗?空档滑行真的省油吗?茶具不同决定茶水的香味吗?靠颜色挑鸡蛋靠谱吗?LED灯会伤害眼睛吗?又有让人们感到困惑的科学问题,如:太空育种的食品安全吗?社交行为也会“传染”?音乐早于语言产生?引力波对人体有辐射吗?人类DNA仅多少有用?有人们感兴趣的心理谜题,如:恋爱中的人易说谎?等等。

【精彩书摘】

《你不了解的科学真相》:
  一心多用会让大脑变“笨”吗 众所周知,在32位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计算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进程,而每个进程也可同时执行多个线程,效率惊人。与之类似,人类也越来越习惯于“一心多用”,同时操作几个任务,或者在几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保持在多任务执行的状态,无非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然而,生理心理学研究显示,这么做也许适得其反。人脑每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 一边给上司写邮件,一边与组员进行视频会议,或许还在同时处理着月末报表,这恐怕是当下诸多都市白领的工作状态。不过,就在你为自己惊人的“战斗力”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你的大脑也许早就提出了抗议,而你的实际工作效率也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高。
  人脑在处理一个任务时,涉及注意、知觉、记忆等能力,这样的认知活动是进化出前额叶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才拥有的。而对大脑科学的研究显示,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每次只处理一个任务。
  不过,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并不意味着大脑完全不可以进行多任务工作,前提是,要对不同的任务性质进行区分。
  他说,大脑处理任务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动加工的,不需要占用太多心理资源,比如吃饭、听音乐,这类任务同时进行难不倒大脑。
  另一种则是程序加工,需要注意力,需要大脑去控制,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等等。可是,大脑的注意广度是有限的,每一瞬间只有一个注意焦点,而就人脑的短期记忆来说,每一瞬间也只能记住7±2个数字。大脑在处理这类任务时,几乎是很难“一心多用”的。
  不过,如果某些任务在内容上或者空间上存在某种联系,那么大脑处理时它们就可以相互支持,例如会议速记、同声传译等。相反,如果它们之间完全不相干,或者空间距离太远,那么多任务工作就会失去效率。
  此外,沈政还提到,在程序加工的任务类型中,诸如打球、开车、打字等,虽然在学习阶段需要耗费大脑大量的精力,可一旦通过长期的训练和记忆固化为某种内隐的能力,或者说变成一种条件反射,那么,它们需要的意识、注意等心理资源也就减少了,大脑处理这类任务也几乎变成了自动加工的模式。因此,开车聊天、打字听音乐同时进行也就没什么难度了。
  ……

更多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