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有感   Book Review
最新发表   New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有感 > 来自网络

在极限处依然游刃有余——评严歌苓《老师好美》

2015/12/8 9:55:49      点击:      
老师好美老师好美

  文/新浪专栏  悦读汇  陈晓明

  在当今中国文坛,严歌苓并不只是一个传说,她还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一个令人惊叹却无从谈论的现实。但电影界却无需谈论,追逐、谈判而后攫取,而后耀人眼目。确实,面对严歌苓文学界还能做什么呢?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也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在中国文学的谱系中,在我们硬邦邦的乡土版图中,如何安放严歌苓呢?实在是一个难题。就算给严歌苓另起炉灶也并不容易。看看她这几年的创作,《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显然,后者的油墨未干,《老师好美》(天津人民出版社)就上市了。你确实不得不惊叹于她的创造力、她的激情和勤奋。

  可是我们还是要谈文学,还是要在文学上来谈谈严歌苓。不管从哪方面来说,严歌苓都没有理由写作一本这样的书《老师好美》——二个高中生同时爱上一个漂亮的三十五六岁的女教师,争风吃醋较劲中一个把另一个杀了。这是一个情爱与凶杀的故事。按严歌苓这样一个级别的艺术上正在走向极致或炉火纯青的作家,选择这样的通俗读物或影视剧题材的故事来写,看似讨巧,实则吃力不讨好。她要是想在艺术上挑战自己,她不需要选择这种生猛、张力很大的题材——靠着题材来搭故事架子,靠着凶杀、滥情、惨烈、斗恶斗狠来写小说,恰恰是笔力不济需要的前提。严歌苓早已是小说高手,她的笔法已经不需要这些了,我倒是渴望看到她能选择平实的生活,从中撕开一条裂缝,能在那方寸之间营造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生活真实,握住人性的软胁。但是,此番她还要选择这样的故事意欲何为?她是要提升她的小说的难度吗?还是要承担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小说开篇就是法庭上审判杀人犯刘畅的场景,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刘畅和同班同学邵天一争夺班主任丁佳心老师的爱,杀掉邵天一。这样的开篇我们在不少名篇佳作里都看到过,例如《复活》的开头(那是法庭审判的场景),《檀香刑》的开头(那是媚娘以儿媳妇的口吻诉说她杀了刽子手的公公),但这些小说写于现代之初,或者写作现代之初,开篇下手就狠就重,随后可以从容进入漫长曲折的历史。但是严歌苓的笔法则是要在一个平面里弥合这个巨大的裂缝,这个被凶杀、爱恨情仇撕开巨大的伤口的悲剧。她一点点、越写越小心地填补上那么巨大的裂缝——这是让人难以理喻的、无法接受、要拒绝的另类的世界,严歌苓要把它一步步拉回到我们的现实中,要让它一点点充实起来,然后活过来,从而与我们的生活世界一点点靠近,终至于融合在一起——这就真的是我们生活的悲哀了,这就又透出严歌苓的不一般的小说笔法。于是我还是相信严歌苓在挑战她意识到的小说难度。

  二个同班男生爱上风姿绰约的女教师,然而一个杀掉另一个,这个故事从何处讲起?如何变得合情合理?如何让人信服?即使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也令人难以置信。自从有了鲍得里亚的“仿真”之说,我们都会知道现实比虚构更离奇,问题是虚构要合理。

  这部小说开篇就高举,严歌苓当然不会高打,笔锋一转,她开始委婉细致地讲述二个高中生与丁老师的恋情。丁老师的魅力当然是二个情窦初开的高中生癔想的结果,就像监狱里的牢头说的那样,为了一个三十五六岁的老娘们,太不值了,“这老娘们也太一般了”,话是糙了点,可想二个稚拙中学生的眼光,他们情窦初开的移情投射。但对于高中男生,这一切并没有社会化的准则。丁老师当然并不是什么魅惑的狐狸精,她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小说花费了那么多笔墨细致且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丁老师如何关爱这二个小男生。至于小男生由敬爱、亲近发生到爱恋,事情何以会走到这一步呢?这都是该死的高考,为了高考,丁老师纵容了二个男生的爱,以至于一步步的升级发展到了情欲的地步。

  这才看出严歌苓的用心,开篇就把情杀端出来,她并不需要这个传统小说高潮的部分藏到最后才来赋予小说以力度。她要追寻的是三个人的情感生成的环节和过程,是那些细腻微妙的情感变化的那些细节和情境。于是,这部小说其实变成了心理小说,小说在探究这个荒诞的三角恋情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成,最终切进悲剧的境地。

  演化成心理小说我就理解了严歌苓的用心,她把小说的艺术考验与她所理解的文学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小说要诉诸的主题指向当今教育体制,指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向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今天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谁来负责?青少年的成长只能附属于考试成绩,只有高考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一切问题都要给它让路。丁老师之所以一步步纵容,固然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面对高考容忍了二个少年在她身边争风吃醋,以至于最终酿成悲剧。

  当然,要说社会责任并不是严歌苓的强项,即使她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她的擅长和内心骨子里的文学狂热还是使她去探究人心和人性。这部小说的重心,或者说它要抵达的文学目标,还是心理和人性。就从小说倾心描摹的笔墨来看,严歌苓还是要看这个三角情爱是如何发生和形成的,她想惟妙惟肖地还原那种关系。在严歌苓的笔下,三个人(丁佳心、邵天一、刘畅)可以说并不是坏人恶人,但这样的情感关系如何一步步走向险境,在危险边界顽强滋长起来的感情。尽管严歌苓一再把丁佳心写得“很美”,但是不可遏止生发出反讽的笔法,丁佳心这个婚姻失败的漂亮少妇,她何尝不是在二个少年的情感中寻求慰藉呢?严歌苓没有说她纵容,没有说她造就二个少年的悲剧,但她身处危险地带难道浑然不觉吗?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情感纠葛意味着越过师生的正常边界吗?去表现边界或极限处的人物关系和感情关系,这就是严歌苓的小说始终深入的地带,在这样的方寸之地,随时都会断裂或崩盘,都会有灭顶之灾。这就是严歌苓的小说叙述艺术,在极限处她还是游刃有余。看看《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陆犯焉识》无不如此。把人物推入绝境,看他们/她们在那里舞蹈,听他们死到临头的歌唱,严歌苓的叙述艺术就此大放异彩。

  这部小说的叙述艺术无疑精彩绝伦,甚至可以作为叙述艺术的范本。但我还是怀恋严歌苓原来有些小说,例如《花儿与少年》那样的薄薄的小册子,能在日常性中撕开一点小口子,也有点心惊肉跳,但不至于死到临头,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人津津乐道。谁让严歌苓天分才情都无与伦比呢?她只要收住一点点,就留在文学上了,就可以让电影干瞪眼了。我听她说过多次,她现在写小说就是要拒绝改编,《老师很美》还是拒绝得不彻底,改编起来不见得就不顺手。一想到电影界很快就会得心应手,我就知道探讨文学是多余的。

  书籍信息:《老师好美》,严歌苓,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