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蓝天》
【扫描二维码阅读】
【作者简介】李晶雪,女,1969年生,文学学士,副编审,在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长期从事党务管理、宣传工作。参与《长空砺剑》(2007年)、《刘大响院士传》(2009年)、《吴大观》(2010年)电影剧本创作,在国内刊物上发表通讯、报告文学百余篇。
【内容简介】本书系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事业的开拓者虞光裕的传记。记述了虞光裕从一名求学少年,成长为一位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历程。重点反映了虞光裕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呕心沥血、不畏艰难、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虞光裕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前言】缅怀虞光裕总师 (代序)
顾诵芬
(两院院士,著名飞机设计师)
1951 年秋,我从上海交大毕业分配到航空工业局,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航空工业局主要任务是修理作战飞机,航空工业局于1951 年10 月搬到了沈阳东塔机场边上的一一一厂(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大白楼,当时东塔机场为志愿军空军机场。
我们的办公室在大白楼的四层,紧邻志愿军空军机场的跑道。 我当时在生产处的任务是晒图、画图,所以老在楼顶晒台上工作(晒图),可以看到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 飞机不断地起降。当时每架飞机都配一辆 1 吨半的嘎斯51 卡车,飞机降落到跑道头后,用卡车拖回起跑线。后来,我才知道米格-15飞机的发动机寿命很短,为了延长发动机寿命,飞机地面滑行只能用汽车拖,可见,当时发动机的珍贵和检修工作量的巨大。
20 世纪50 年代初,一一一厂的任务是修理米格-15 发动机,检修工作量大,不仅要分解发动机作检查,发现问题零件还要发图配制(制造加工),一一一厂有个上百人的设计科,当时的设计科科长就是虞光裕同志。他刚从英国回来,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喷气发动机的老师徐子骏一起在英国工作过。我的上海交通大学同班同学苏肇璞同志正好分到一一一厂设计科,在虞光裕手下工作。老苏家在上海,家里是开工厂的,加工制造活塞和自行车链条等,有些实践经验,虞光裕发现了他的才能,分配他去帮助审图。
我和老苏在午间休息时见面说话,老苏告诉我们,虞光裕怎样认真负责,对人怎样谦逊。总之,虞光裕在一一一厂技术人员的心目中是受人尊敬的榜样。
米格-15 发动机检修不仅是要配零件,更难的是找适合的材料,有些材料苏联没提供型号和规范。还好,一一一厂原来就是日本人留下的航空工厂,仓库里找到一些航空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到底能不能用,虽经过厂检验,但一一一厂的苏联专家不敢确定,修理发动机还等着用,虞光裕为此深感修好发动机责任重大。
1952 年,航空工业局机关由沈阳迁往北京。虞光裕来到北京,带着材料样品及检验结果,来到航空工业局生产处,找徐昌裕副局长和刘多朴同志。他们看了工厂的检验结果,查了日本人的材料规范,最后向航空工业局总顾问波斯别霍夫(苏联专家)汇报,他同意使用。得到上级的同意,虞光裕匆匆赶回沈阳,又修复了一批志愿军飞机发动机。虞光裕对待发动机修理工作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其科学严谨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6 年初,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同年8 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建立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虞光裕和飞机设计室的徐舜寿、黄志千在美国、英国一起工作过,而且虞光裕在英国还参加了喷气战斗机的机身设计,当时徐舜寿竭力想把虞光裕拉到飞机设计室,但是搞发动机的领导坚决不放人,只能作罢。
在研究决定飞机设计室首先设计一种什么飞机时,航空工业局总顾问切尔尼柯夫在1956 年8 月30 日向王西萍局长建议:经过一年至一年半准备设计一种喷气教练机,该机介于雅克-18 和米格-15 之间。飞机设计室成立之后,徐舜寿倡议,新队伍不能光靠学习,实践出真知, 一定要经过设计飞机的锻炼。徐舜寿提出,搞一种那时空军还没有的中级喷气教练机,就是歼教-1 飞机。歼教-1 飞机发动机配装的是米格-15 飞机发动机缩小型,需要自行设计。这型发动机是英国设计的,称为尼恩发动机,后来苏联购买英国罗罗公司尼恩发动机专利制造出来的米格-15 飞机发动机。有了这样的条件,发动机设计室就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发动机的设计,这就是喷发-1 发动机。飞机和发动机虽然都是新设计的,但飞机设计室与虞光裕率领团队协调起来很容易。1958 年7 月26 日,歼教1 飞机配装喷发-1A 发动机实现安全首飞成功。
1966 年,根据三机部的要求,六○一所(沈阳飞机研究所)要设计一种比米格-21 飞机飞得更高、更快、更远,火力更猛的歼击机,这就是歼-8 飞机。
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打乱了歼-8 飞机研制的正常秩序。当时,歼-8 飞机配装是米格-21 飞机发动机的改型,采用了两台装上空心气冷涡轮叶片的涡喷-7 甲发动机。由于两台发动机压在飞机机身后面,要保证飞机的俯仰平衡,因而机身前段不得不加长,导致飞机进气道比米格-21飞机的进气道加长了1 倍半,虞光裕对此很担心,怕发动机启动不起来。
1967 年春,虞光裕亲自带了六○六所(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几个同志,从沈阳市沈河区小河沿(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所在地)骑自行车到 一一二厂(沈阳飞机厂)来找我们,特别提醒飞机进气道加长了以后,恐怕发动机启动不起来。他建议做一个全尺寸的进气道在地面先作试车试验,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由于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在一一二厂安排这么大一个试验件作试验是不可能的。
经过六○一所研究进气道的同志分析,进气道内的总压损失不大,估计不会有问题。我们最终没有照着虞光裕的建议去做,但无论怎么说,虞光裕在“文化大革命”中,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新机安全上天,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我深深感动。
1970 年,我听说虞光裕在劳动中被重物击中,身受重伤,606 所的工人师傅主动把他往市里医院送,路上有车堵在前,送他的师傅不顾一切下车,把堵车的人打了一顿。一个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能得到工人这样的尊重,也使我深感震撼。我感到唯一遗憾的是,虞光裕没能来飞机设计室。否则,我一定能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虞光裕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 上一篇:《小数字大学问》 2021/5/29
- 下一篇:百年瞻顾谋治国——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