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weeklybooks
    无分类
最新发表   New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每周一书

《长征画传:史诗、传奇、不朽的英名 》

2019/6/28 9:38:29      点击:      

                                             

【作者】本书编委会

【纸质馆藏地】青岛历史地理借阅室

【索书号】K264.406/12

【电子图书链接】http://book.duxiu.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16213637&d=81FFC7634F0DB597DB5D7F07F61E0021&fenlei=110305030404&sw=%E9%95%BF%E5%BE%81%E7%94%BB%E4%BC%A0

【内容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了战略转移的凯歌……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浓缩概况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可歌可泣、悲壮辉煌的历史史实。著名画家、博士生导师沈尧伊五次独自走访长征路线,创作了很多享誉海内外的长征题材经典作品,书中精挑细选了其100余幅画作,波澜壮阔,大气磅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倾情撰文,以洗练明快的文字,准确翔实的史实,娓娓道来地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起因、时间、路线、重大政治事件、军事战役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意义;萧华上将的夫人、长征女战士王新兰女士予以大力的支持……

这是一部集史料、绘画、诗歌于一体的形式新颖、创意独特的作品,既有文史参考价值,又有观赏收藏价值,是难能可贵的展现长征精神、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普及读本。

【精彩书摘】

告 别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开始了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创建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全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苏区)迅猛发展。从1930年11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及其他苏区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指挥中央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方针,先后取得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

1931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掌握了中央的领导权,他们向各个苏区强制推行冒险主义的军事战略,使不断取得反“围剿”胜利的各苏区的大好形势发生逆转。继1932年10月鄂豫皖、湘鄂西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退出苏区后,1934年下半年,中央苏区和湘赣、湘鄂赣等苏区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相继受挫,大片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只有突围转移到外线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1934年10月,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被迫率领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江西瑞金率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出发,向集结地开进。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各部队红军迅即渡过于都河,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前往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

  由于形势紧迫,红军没有来得及和苏区的群众开会告别,但是苏区的群众凭着多年的经验,已从种种迹象中觉察出红军将有重大的军事行动。他们开始悄悄忙碌着,为红军做军鞋,做干粮,煮鸡蛋??红军要走了,于都河畔,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集聚在各个渡口,为亲人送行。除了满脸稚气的孩子,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流泪。就这样,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千军万马,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苏区,告别了挥手相送的亲人,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

其他各部红军从苏区撤出时,同中央苏区的情景是相同的,教训也是相同的,即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关系着党、军队和人民的命运,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但红军没有灰心,苏区的群众没有灰心,他们互相叮咛着:“红军哥,打了胜仗,可要早点回来呀,可莫忘了咱这苏区呀!”“放心吧!再见,再见!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他们知道,革命的航船在行进中不会一帆风顺,有高潮,有低谷,有险滩,有恶浪,但他们坚信,有着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一定能够不断地修正自身的错误,拨正航向,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把革命的航船驶向胜利的彼岸。

突破封锁线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配合北路军、东路军,在赣州以东,沿桃江(即信丰河)向南部署兵力,构成了第一道封锁线。陈济棠号称“南天王”,与蒋介石集团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他既害怕红军入粤,也害怕蒋介石嫡系入粤。早在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即秘密派人到苏区与红军接触,双方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和必要时可互相借道五项协议。红军在突围前,将要经过的地点通知了他,声明只借道而行。由于陈济棠尚未来得及通知前沿部队,红军各军团开始突围后,双方战斗仍相当激烈。直到粤军得到示意后,才稍事抵抗,让出中间大道20公里。10月21日至25日,中央红军突破粤军第一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突破粤军第一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并未弄清红军的战略意图。有的判断“朱、毛出去是少数”,大部留在中央苏区;有的认为“朱、毛出去是主力”,留在苏区的是少数;还有的分析红军可能声东击西,“故意弄一部分向西,而大部留下向东边”发展。因此,蒋介石举棋不定,一面令“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主力集结待命,一面电令南路军和西路军火速调兵,在湘粤边境组成第二道封锁线。10月2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敌军尚未弄清红军意图之际,迅速向湖南的汝城和广东边境的城口方向前进。当晚,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的指挥下,采取大搬家式的转移,使主力红军变成了中央机关的掩护队,严重地影响了红军的机动能力。11月5日至8日,红军通过第二道封锁线。

针对中央红军继续西进的情况,蒋介石迅速在粤汉铁路湖南境内的郴县、良田、宜章等地,设立了第三道封锁线。11月7日,红3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以万万火急电,向中革军委主席朱德提出突破宜章、乐昌、郴县间敌第三道封锁线的行动方针的报告。遵照中革军委决定,红3军团迅速占领了敌第三道封锁线上的重要支撑点宜章城和白石渡,11月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得以顺利通过粤汉铁路,进入湘南地区。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战略企图,急忙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原“围剿”中央苏区的西路军和北路军中薛岳、周浑元两部专事“追剿”中央红军主力。何键将所属部队编为五路,尾追红军,并以航空兵实施侦察和轰炸。国民党 “追剿”军和粤、桂军虽有25个师的兵力,但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各有打算。其中何键的湘军行动比较积极;蒋介石的嫡系薛岳、周浑元两部虽然装备好,战斗力比较强,但何键却对其调动不灵。粤、桂两军则在其边境防堵,只求自保。湘南地区,我党群众基础较好,国民党军力量不强,已属于无堡垒地域,便于红军机动作战。但是,博古、李德拒绝了毛泽东、彭德怀寻机歼敌的建议,消极避战,一味向西退却,以致丧失了战机,为后来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造成了被动。

湘江战役

就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时候,蒋介石投入兵力约16个师,77个团,近30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区部署了一个大包围圈,企图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在湘江东岸逼红军决战。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

11月26日,红军主力进入广西,并形成红1军团为右翼,红3军团为左翼,向湘江前进的态势。 27日,右翼前锋部队占领了从屏山渡至界首的湘江所有渡口。但是,由于桂系为防止中央军尾追红军进入广西,已在新圩以南展开;湘军一部已进占全州。敌人已形成南北夹击红军的之势。

此时,红军先头部队已占领从界首到屏山渡30公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徒涉点;军委纵队已前距湘江最近的渡河点只有55公里。但由于红军队伍阵线过长,前后相距达100公里。军委纵队辎重压身,行动迟缓,后卫部队无法及时过江。至12月1日晨,除军委两个纵队已过江外,全军12个师,过江的只有4个师。此时,国民党军各部已形成会攻红军后续部队之势。因此,如何保住湘江渡口,组织湘江以东红军星夜兼程过江,就成为当时的紧迫任务。

12月1日凌晨l时半,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令红军主力消灭由兴安、全州向界首进攻之敌,钳制桂军及由东尾追而来的周浑元部,保证后续部队于2日清晨通过湘江。这是一个紧张的不眠之夜,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12月1日,激烈的战斗首先在脚山铺打响。在红1军团10多公里长的阻击线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在茂密的松林间,红军与湘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与此同时,红3军团部队分别在新圩红树脚、光华铺地区也和桂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至中午,红军主力渡过湘江。

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与桂军3个师展开激战,经过两昼夜的血拼,终于完成了任务。可是,该团在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被迫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战至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

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5军团,受命阻击国民党“追剿”军第3路军。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虽经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保安司令何汉听说抓到红军师长,高兴得发了狂,命令他的部下,将负重伤的陈树湘抬着去向上司邀功领赏。陈树湘为了不使敌人的企图得逞,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是红军长征以来最紧张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经过沿途损耗,到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转兵贵州

一江鲜血,洒在红军的西征路上,也洒在红军战士的心头,更使红军的缔造者和他的战友们痛苦难忍,他们再也不能容忍“左”倾错误领导者的瞎指挥了,毛泽东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12月中旬,中央红军到达湘西通道县境。中共中央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仍坚持红军北出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而20万敌军正在这条路上张网以待,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中,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湘西的计划,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对此,中央领导人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和朱德等都表示赞同。

12月12日,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县境内召开了“飞行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解决处于危机情况下的红军行军路线和战略方针问题。在会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坚持要按原定的战略方针,北出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毛泽东坚决反对,提出红军必须西进贵州,避实就虚,在川黔边创建新苏区。短促的通道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是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13日,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使中央红军暂时脱离了险境。

12月15日,中央红军突破黔军防线,攻占黎平和老锦屏。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仍然是中央红军向何处去?毛泽东坚决主张放弃同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建议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而博古、李德仍坚持要去黔东北,然后与红2、6军团会合。会议从白天一直开到深夜,根据多数人意见,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并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12月31日,中共中央负责人所在的军委纵队,抵达瓮安县的一个小镇——猴场,准备抢渡乌江、挺进黔北,实现黎平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这时,博古、李德仍对黎平会议的决定持不同意见,再次主张不过乌江,回头东进同红2、6军团会合。在多数同志要求下,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附近的宋家湾村再次召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议,决定红军抢渡乌江,攻占遵义。